1、睡眠时长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6-12岁小学生理想每天睡眠9-11小时,不推荐不足7小时的睡眠。13-17岁中学生年理想每天睡眠8-10小时,不推荐不足7小时的睡眠。
2、入睡晚,起得早
小学生八成在22点前入睡,六成在6-7点起床,中学生则睡得更晚,起的更早,近七成在22点后入睡45.7%在5-6点起床,可见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青少年儿童生活与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他们的睡眠呈现出越睡越晚、越起越早,睡眠时间越来越少的特点。

1、学业繁重:调查研究显示约67.3%的儿童因此导致睡眠时间的压缩。除去上课时间,我国少年儿童平均每天的作业时长为2—4小时,交叉分析显示睡眠状况较好的儿童作业时长多控制在2—3小时,用时相对较少。
2、环境因素:调查显示约24.8%的青少年儿童睡眠质量下降与噪音、声、光等恶劣睡眠环境相关,如卧室内光线亮、背景嘈杂等;睡前接触电子产品、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也是造成现代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差的原因之一。
3、家长行为:睡眠状况差和较差的青少年儿童,有67%左右的父母会经常在儿童面前玩手机或者电脑,而睡眠状况较好的儿童这一比例仅为35%;与单独睡或与父母同房睡相比,与父母同床睡觉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表现;一些研究亦指出,家长辅导作业时的情绪、家庭的氛围以及父母对睡眠常识的缺乏也可能对儿童睡眠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4、上学时间:除了平时晨起较早睡眠时间被压缩以外,很多儿童因欠下“睡眠债”使得周末晨起时间明显推迟,生物节律不能保持稳定状态,以致可能出现睡眠分期紊乱、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
5、睡眠相关疾病:睡眠呼吸疾病在儿童睡眠相关疾病中占7%—10%,近些年在人群中引发关注较多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占比为2%,影响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梦游、梦呓、夜惊等异态睡眠以及由躯体、神经病引发的病态睡眠都是可能导致睡眠质量降低的相关疾病问题。
三、睡眠不足的影响
对孩子来说,睡眠是很重要的,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愈合和修复、降低患病风险、改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减轻压力、保持健康体重、增强免疫系统、改善社交生活、保持精神健康、提升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等。
1、睡眠太少,学习效率降低
睡眠状况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工作效率,不同睡眠时长的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长越充足,学习效率越高;睡眠时长越短,学习效率越低。
2、睡眠太少,学习效果受影响
随着孩子睡眠的减少,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睡眠时长充足的青少年儿童中,获得更好成绩排名的占比更高:反之,随着睡眠时长的下降,青少年儿童的成绩排名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3、睡眠太少,精神面貌涣散
充足的睡眠时间能够保证充沛的精力,睡眠充足的青少年儿童更不容易发生起床困难,感到疲意的情况。由于青少年儿童晚睡,睡眠少的群体较大。睡得越少,疲意感越强烈,大量青少年儿童有起床困难的情况出现,中学生情况更加严重。
4、睡眠太少,免疫功能低下
睡眠时长的减少,青少年儿童经常出现身体疾病的比例会显著增加,常患疾病多为免疫力低经常感冒,出现炎症(如鼻炎、扁桃体炎等)和肠胃疾等,其中中学生表现得更为严重,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和出现身体疾病的关联切。
5、睡眠太少,影响心理健康
睡眠时长还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睡眠时长越短,不良认知情绪反应出现比例更高。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儿童不良认知情绪反应发生概率普遍较高,其中中学生表现得更为严重。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和不良认知情绪问题的关联密切。
6、睡眠太少,影响性格塑造
儿童处于性格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格的形成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复杂交互作用下的影响,不同睡眠时长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性格发展差异,睡眠充足的孩子拥有更强的开放社交和独立思考倾向;而在睡眠不足的孩子中,不自信和高依赖感性格的占比相对更多,睡眠不足和“不自信”和“高依赖感”的性格,易伴随出现。
5.一般在短期内就会有好转;但过敏的症状可以持续好几周,甚至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