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性远视储备度数就已经耗尽
人的眼睛发育有两个快速阶段。第一个是3-5岁,第二个是12-15岁。这两个阶段被称为视力发育的“黄金期”。
3-5岁:如果在此阶段大量用眼,将促使眼轴迅速加长导致远视储备值减少甚至近视过早发生;12-15岁:此阶段正是孩子大量用眼的时期,如不注意,也会加快眼轴的变长,则易产生近视。
“除了遗传性近视,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远视眼(正向度数)。”程凯解释说,人的眼球发育是由小变大,眼球的直径(眼轴)也是由短变长的。从光学原理解释,人在出生时高度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不断变大、变长,视力在18-20岁时才会由远视逐渐变为正视状态。
也就是说,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储备“远视度数”,随着年龄的增大,加上近距离用眼习惯的养成,远视度数被消耗完,就进入了近视的高危人群。例如一个4-5岁的孩子应该有200—225度左右的远视储备,但如果查出来只有100度的远视,那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好好保护眼睛,因为一不小心近视就来找他了。
过去,人到了成年时,眼睛发育成为正视眼定型,保留轻度远视度数。但现在,我国青少年大多在还没有成年时,甚至在小学毕业前,远视度数就已经耗尽,“中国青少年整体人群的屈光度数已经严重向近视方向漂移。”孩子在12岁之前都是生理性远视,但不少孩子在小学体检中显示视力正常,说明他们的眼球已经过早发育了。“学生的视力问题在学龄前已埋下隐患,儿童近视预防不仅要监测小学阶段,更要前伸到幼儿园阶段,建立该阶段儿童的视觉发育监测管理体系。”
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是良药
尽管近视眼学生的增多与遗传、环境、饮食、用眼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但近视的发生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看完一本书,或者过完一个假期就近视了.
目前针对近视,除了预知还要预防,主要是从改变一些环境因素入手:
首先,要减少近距离用眼,近距离用眼被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应该尽量减少持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尤其是在车内刷手机、看iPad等,因为在昏暗、晃动的环境下看电子产品,对视力的损伤更大;同时,保证户外活动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每天2小时或每周10小时的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因此,倡导青少年积极进行户外活动,沐浴阳光,预防近视。
最关键的是要改正不良的读写习惯:努力做到“一拳一尺一寸”。一拳,说的是看书写字时胸口离书桌一拳。一尺,说的是眼睛要离课本一尺(33厘米)。一寸,说的是握笔手指离笔尖约一寸(3.33厘米)。
3岁及以上孩子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规范的视光学检查,并进行科学的视光学评估。通过对孩子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视力状况的检查,监测出孩子的“远视储备”情况,判定近视高危人群,即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延缓近视的发生或增长速度。
一旦视力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详细检查。已经近视的青少年,应该尽早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散瞳验光配镜,不要使用劣质及不合格眼镜,不要轻信网上流传的治疗近视方法。“事实上,真性近视是不可逆转的,发生后只能延缓近视度数增长速度。”
那什么是视觉发育健康管理档案呢?“近视防治”又如何落实到更加广泛的人群中呢?
记者注意到,近视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高发这件事儿上,并未引起家长们真正的重视。除了弱视、斜视的患儿家长会重视治疗,很少有家长会因为孩子的近视去看病,最多了“配副眼镜就可以了。”
青少年近视“一定要医治”,尤其是高度近视中,会有一部分发展成病理性近视,出现致盲的眼底并发症,而这种情况,眼科医生们认为是“灾难性的”。“大多数患者只会在视力已经非常差的时候才寻求治疗,但情况往往已经不可逆转了。”
“干预青少年近视不是单纯的任何人问题,既不是孩子问题,也不是家长的,更不是学校的,是社会综合因素的问题,必须形成社会合力,多部门协调,共同进行干预工作。”只有抓住儿童近视干预的关键时点,才能取得最大的疗效,产生最大的长远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