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新冠的后遗症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就连眼睛都不放过近日,中新社发布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新冠康复者有较高风险出现干眼症。
这一研究结果着实让人咋舌。但有人说,干眼症不就是眼睛干吗?影响不大。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详细认识干眼症吧!
干眼症是由于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最常见的角膜及眼表疾病之一。
干眼症的常见症状包括眼睛干涩疲倦、痒、畏光、流泪、一过性视物模糊、有异物感、烧灼感、眼球酸胀感等,较严重者眼睛会红肿、充血、看近困难等,这种损伤持续过久可能会造成角结膜病变,影响视力。
临床上,最常见的干眼症可分为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以及混合型。
水液缺乏型,表现为泪腺分泌眼泪水不足,眼球表面难以维持湿润,即“缺水”。
蒸发过强型,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睑板腺功能障碍,表现为睑脂分泌异常引起泪液蒸发过快。
混合型,简单来说,就是上述干眼类型的结合。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干眼症的一个常见误区了。
干眼症就是眼睛干,滴眼药水就行?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误区。
很多人把“干眼”和“眼睛干”搞混了,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泪液的性质——正常人的健康泪液不仅仅有水液层,还有脂质层和黏蛋白层,这些成分的异常都可能引发干眼症。而眼睛干只是其中一种症状而已。
以上面我们说到的脂质缺乏型干眼为例:原本睑板腺分泌的“油”分布在水液层的表面,可以有效减少水液蒸发,而当我们的睑板腺功能出现障碍时,就会导致泪液蒸发过强,此时,滴眼药水只会让眼睛在当下感受到湿润,对治疗干眼症并没有太大意义,且不对症的眼药水还可能会加重病情。
干眼症的发病率较高,有研究表明,每5人中就有1-2人患干眼症,已成流行病趋。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青年人。
那么,除了新闻中报道的“新冠康复患者患干眼症的风险较高”,还有哪些人群更容易得干眼症呢?

干眼和人的情绪、睡眠、环境、性别、年龄等都有关系。
1、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的人群:长时间盯着荧光屏幕,缺乏正常眨眼;
2、老年女性:因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产生干眼症状;
3、长期佩戴隐形眼镜者:会加速泪液的蒸发,且隐形眼镜会造成角膜缺氧和发炎,诱发干眼;
4、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者:比如说驾驶员、夜班者、经常加班的程序员、日夜颠倒的宝妈,由于用眼过度,使眼表暴露时间过长,易引发干眼;
5、爱化妆的女性:如果使用眼妆化妆品不当,容易堵塞睑板腺,引发干眼;
6、某些疾病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异常、红斑狼疮、焦虑症、长期使用抗抑郁药、降血压药的患者,等等。
儿童也会得干眼症吗?
也会!
随着近些年来视频终端的普及,以及大量网课形式的教学,再加上全球环境的变化,让儿童也成为了干眼的一类高发人群。
很多人把干眼当成小问题,觉得不需要看医生。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虽然干眼症很常见,但这并不代表问题就不大!
干眼症早期,患者常常感到眼干、眼痒、眼涩、眼疲劳,这时,虽然正常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眼部却大概率已经产生了睑板腺功能障碍、结膜炎症等轻度损害,如果任其发展或随意使用眼药水,可能会加剧病情,导致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穿孔等,严重的干眼症还会引发焦虑等心理疾病,造成眼睑痉挛,导致功能性失明。所以,应及时寻求医生来进行干眼症的诊断和治疗。
首先,需要面诊医生,完善检查。
常规的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检查、荧光染色检查、眼压检查、泪液分泌检查、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等,以此来确诊干眼症的类型和患病程度,展开针对性的治疗。
常见的干眼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干眼SPA物理治疗、激光、手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点人工泪液来缓解干眼的症状,眼药水的种类很多,在这里也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谨遵医嘱用药,不要轻信网红眼药水,不合适的眼药水可能会加重干眼。
眼部SPA则是通过雾化、熏蒸、热敷、睑板腺按摩、舒缓等方式,缓解水液缺乏型干眼,同时疏通睑板腺,改善睑板腺功能。配合药物熏蒸,缓解混合型干眼症状。
▲北斗星眼科干眼SPA体验流程
患者在进行干眼SPA的同时,还能休息一会儿,让身心得到放松。
如果进行以上治疗后,症状依旧没有缓解,或病情严重时,建议面诊医生,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可以通过激光、手术进行治疗。
① 改善居住或工作环境,例如长期在空调房,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
② 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
③ 每天热敷2次,用温热的毛巾敷在眼睑处15分钟左右,不宜太烫或太冷,因为睑板腺的脂质熔点是42℃;
④ 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⑤ 进行睑板腺按摩:以手指沿垂直睑缘方向挤压眼皮,按摩上眼皮时从上往下,按摩下眼皮时从下往上,可挤出分泌物,然后清洁睑缘,每次进行5分钟。